z世代
Z世代(英語:Generation Z,簡稱Gen Z,俗稱zoomers),是Y世代之後、阿法世代之前之人口統計群體。研究人員和大眾媒體通常將1990年代中後期作為開始出生年份,將2010年代 ...α世代:數位原生世代之子女,更偏好吸睛品牌。 ... Z世代指的是在1990年代末葉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85%的Z世代表示他們會存一筆相當於家庭12個月的支出的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雖然Z世代在調查時最大的只有20歲,但這一比例已經和全球各年齡受訪者的平均數相當了。Z世代指的是1997年到201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目前他們已經占全球人口35%比例。作為首代從小接觸網際網路和數位行動裝置的社會群體,Z世代的價值觀與X世代、Y ...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溝通專家,整理出「10大老害用語」與實用替代句,幫助改善職場中的對話氛圍。本文節錄自《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文/五百田達成. 本文 ...Z世代是指20幾歲的年輕人!Z世代常常被稱為數位原生世代,也就是1990到2010出生的。而Alpha世代就是這數位原生世代的子女。傳統的職涯規劃是堅持不懈地工作40多年,最終步入晚年階段時退休,但1997年到2010年代出生的Z世代正在用「微退休」質疑這樣的規律。Z 世代正面臨史無前例的經濟壓力,遠遠超過過去的世代。根據調查,59% 的Z 世代對財務狀況感到焦慮或壓力,比例幾乎是嬰兒潮世代(29%)的兩倍。最不想加班的世代來了!企業怎麼接招?2025年Z世代占全球勞動力的25%,而在台灣職場,有近2成是Z世代,從招募到留才,從溝通到管理,傳統的職場文化看似面臨挑戰。現今學生為Z 世代(Generation Z),係指1990 年代中期到2010 年代後期出. 生地一群人(Turner, 2015)。這一代學生又被稱為數位原住民,因為其在出生與. 成長過程中習慣且熟悉網 ...世代畫分是區隔大眾市場最常見的方式。其前提是,在同一時期出生和成長的群體經歷了同樣的重大事件。因此,他們擁有相同的社會文化經歷,更有可能擁有類似的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現今有五個世代共同生活: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以及α世代,參見圖2.1。
編按:從探討行銷差異化的《行銷3.0》;到指引企業數位轉型的《行銷4.0》;作者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博士、行銷專家陳就學和伊萬.塞提亞宛(Iwan Setiawan)再度攜手寫下 《行銷5.0》 ,說明在COVID-19大流行之際,如何回應重大變動市場、商業和科技面對的新挑戰與孕育的新機會。
前4個世代構成了就業市場的主幹。大多數嬰兒潮世代仍未退休,而現在全球的領袖高層多半是X世代,Y世代是最大的就業族群,Z世代則是剛加入就業市場。這幾個世代對科技的精通程度不同。行銷人員透過世代的角度來觀察市場,將有助了解由科技主導的行銷5.0最佳的落實方式。
現今,世代之間的誤解正在許多組織中上演。全球各地的行銷人員都面臨著服務5個不同世代的難題:嬰兒潮世代、X世代、Y世代、Z世代,以及α世代。
每個世代都是由不同的社會文化環境與生活經驗形塑而成。 以X世代為例,不少是父母雙方離異或都要上班,因此成長過程中所受的教養不多。在青年時期,他們受到MTV音樂影片的文化影響,因此比其他世代更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一般認為較為獨立,也較具創意。成年後,他們經歷過網路出現前後的世界,得以充分適應傳統與數位職場。
每個世代對產品和服務的喜好與態度也各不相同,促使行銷人員必須以不同的產品、顧客體驗,甚至商業模式來因應。舉例來說,Y世代更重視體驗本身而非所有權。與其自己買車,他們寧願使用優步(Uber),這種喜好導致了各類隨選服務(on-demand services)興起,商業模式也從銷售產品轉變為銷售訂閱。Y世代也較愛在Spotify上播放串流,而不是購買整張音樂專輯。
儘管了解不同世代的獨特需求,大多數企業卻尚未準備好服務所有世代。企業往往受困於僵化的產品與服務組合,無法針對每個世代客製化,迫使其只能同時服務兩三個世代。
年輕世代不斷變化的需求和願望,造成產品生命周期的縮短,企業更是疲於招架。舉凡汽車、電子、高科技、消費品包裝和時尚等不同產業的業者都感受到了龐大壓力,被迫快速開發新產品和夾縫中求獲利。
目標界定也造成了兩難的局面:品牌服務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的同時,畢竟他們擁有最多資源也較願意花大錢,仍創造最多價值。但品牌受到Y世代和Z世代所認可時,他們具有新潮感(cool factor)與數位知識,卻創造最多品牌產權(brand equity)。最重要的是,Y世代和Z世代開始影響嬰兒潮世代和X世代父母的購買決策。企業需要在兩項目標之間取得平衡:為當下創造最大價值,並開始為未來的品牌定位。
我們認為,每位顧客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在科技的輔助下,行銷最終將達到一對一的目標,背後是由客製化與個人化來推動。未來,行銷人員的服務對象是單一顧客,每個人都有獨特的喜好和行為。
然而,務實的做法是藉由觀察企業未來服務的主流市場,看到行銷演變的整體方向。理解市場上整體族群結構的變化,是預測行銷走向最基礎的方法。
在未來十年,X世代將占據行銷界幾乎所有的領導地位。身為行銷人員,他們是唯一在人生不同階段接納行銷1.0、行銷2.0、行銷3.0和行銷4.0的世代。在Y世代中階主管的支持下,X世代將主導企業行銷計畫,以服務Z世代和α世代。但能隨時上網並不代表他們想一直上網。全球有三分之一的Z世代表示“我用手機時間太長”,這和千禧世代的比例相同。
Z世代接受和尊重在各個領域的多樣化,包括文化、政治、性別、種族、性取向和能力等。他們的人生哲理是“做你自己”(you do you),只要覺得合適,自己和其他人都可以是不同的,並且應該把這些不同表達出來。
76%的Z世代表示,他們不斷地在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強,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增加自己的能力,而這一比例比全球平均數高4個百分點。
Z世代不會把自己的命運交到別人或是大公司的手裡。他們相信在這個不安定的世界裡,只有不斷強化自己的技能才是最大的安全保障。Z世代認為,世界上的資源將不可逆轉地變得更加短缺, 因此需要有“駭客思維”(hacker mindset),用創造性的思路去解決問題。
85%的Z世代表示他們會存一筆相當於家庭12個月的支出的儲蓄,以備不時之需。雖然Z世代在調查時最大的只有20歲,但這一比例已經和全球各年齡受訪者的平均數相當了。
Z世代將會意識到,他們必須更加精明,對未來更有策略的規劃,這樣才能保證自己收支平衡,將很少有人能變得更加富有,更不用提財務自由了。
Z世代的青春期是充滿了顛覆的時代,是資源減少的時代。這和千禧世代的經歷完全不同:在很多國家裡,千禧世代的青春期裡的頭條新聞都是全球化所帶來的機遇和發現,源源不斷的科技突破讓生活充滿了驚喜,不過大多數人也記得沒有網路的世界的樣貌為何。然而當Z世代長大時,他們的世界控制變少了,顛覆更多了,他們接觸到了更多樣化的觀點,隨時隨地線上不僅是新的能力,也變成了新的壓力 。他們和Google一起出生長大,是數位世界的原住民,不知道沒有網路的世界是怎麼樣的。
出生於1997年到現在的人,在2018年時的年齡是0-21歲。現在占全球35%的人口。Z世代比例較高的地區有:非洲、中東、東南亞、拉丁美洲。
Z世代指的是1997年起到現在出生的人。Google於1997這年註冊自己的網域名稱(domain name),目前他們已經占全球人口35%比例。
很長時間以來,千禧世代(Millennials,約略是80後和90後出生族群)是品牌行銷的重點人群。他們是全球化之後出生的第一代,人口規模和影響力足以決定品牌的命運。現在千禧世代仍然重要,但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是時候將目光轉到下一代人的身上了:“Z世代”(Centennials,Generation Z)。
從1990年代中起,全球的出生率都降低,人們教育孩子的觀念也開始發生改變。各方面的跡象都顯示,當90年代後半段出生的孩子長大的時候,他們所面對的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他們成年後也將變得和千禧世代非常不同。當我們回顧這些年的全球文化和人口學的變遷時,我們會發現,1997年是一個轉折年。
在教育學上,青春期是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發育的時期,也是一個人形成世界觀的時期。因此每代人在青春期的經歷會在他們成年後的性格上刻下深深的烙印。對於Z世代來說,他們的青春期關鍵字是:慢速增長,全面顛覆,資源稀缺,永遠線上。
千禧世代在長大的時候遇到過經濟起伏,不過總體而言,這些經濟低谷過去之後,他們的日子變得更好了。但是對於Z世代而言,全球的經濟危機(假設它已經過去了)讓他們的日子變得更差了:在很多國家裡,中產階級變得空心化,而且貧富差距變得更大了。
Z世代不會假裝看不到世界上的艱難一面。他們承認必須直接面對社會、環境、政治和金融方面的困難。一直回避這些挑戰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
74%的Z世代表示,能夠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真實身份/想法/認同是極度或非常重要的,此現象比全球平均數高5個百分點。
Z世代已經習慣於隨時隨地通過任何途徑獲得他們想要的資訊和娛樂:有80%的Z世代受訪者表示他們用手機上網。想要服務Z世代和α世代,行銷人員得持續採用科技來提升生活水準。換句話說,行銷5.0是行銷3.0(以人為本)與行銷4.0(科技賦權)的結合。
Y世代興起,加上2000年末期發生全球金融危機,導致行銷產業出現另一次重大轉型。由於Y世代能自由獲取資訊,又受不了金融業層出不窮的醜聞,對於只以盈利為動機的企業信任度很低。 Y世代要求企業推出的產品、服務和文化能帶給社會和環境正面的影響。 因此,以人為本的行銷,亦即行銷3.0的時代來臨。 企業開始將道德與社會責任行銷實務納入商業模式。
因此,行銷2.0時代的重點是,理解市場區隔、目標界定與產品定位。企業不再為每個人打造完美的產品和服務,而是 更了解自己的目標市場,並精準找到自己的市場定位 。企業脫下花俏的外衣,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和願望,專注於特定產品功能,這也反映於目標市場的適當定價水準上。
在1960年代中期到1970年代中期的反文化與反消費主義運動之後,行銷演變得更加「以顧客為中心」。1980年代初期的經濟衰退,進一步強化了這個趨勢,導致消費者的購買能力明顯下降。晚期嬰兒潮世代與X世代省吃儉用,成了行銷人員面臨的主要難題。
這個時代面對的其中一大挑戰是:嬰兒潮、X、Y、Z、α世代,5個世代共同生活在地球上,他們各有各的態度、偏好與行為,造成世代鴻溝。行銷這個詞的英文,理應從「marketing」改為「market-ing」,以適應不斷變遷的市場。
行銷1.0是「以產品為中心」的行銷,始於1950年代的美國,主要是為了 服務富裕的嬰兒潮世代及其父母 而發展起來,目的是 打造完美的產品和服務 ,以在顧客心目中產生最高價值,受到青睞的產品和服務往往功能齊全、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
企業具備了顧客的最佳利益,就會長期對這些產品和服務提出更高的價格。因此,這個時代所創造的基本行銷思維著重於產品開發與生命周期管理,以及創造最佳的4P(產品、價格、經銷通路、促銷推廣)。顧客滿意度成為首要目標。
企業還更加努力的與顧客建立長期的關係。行銷人員運用顧客關係管理的方法來留住顧客,避免他們投入競爭對手的懷抱,策略目標從提升顧客滿意度,轉為維繫顧客基本盤。
行動網路、社群媒體與電子商務的興起改變了顧客的消費通路。市場行銷人員透過全方位通路宣傳、提供產品和服務,以適應這種變化。他們開始從傳統走向數位,實踐行銷4.0。
在未來10年,X世代將占據行銷界幾乎所有的領導地位。身為行銷人員,他們是唯一在人生不同階段接納行銷1.0、行銷2.0、行銷3.0和行銷4.0的世代。 在Y世代中階主管的支持下,X世代將主導企業行銷計畫,以服務Z世代和α世代。
上述2個最年輕的世代將成為行銷5.0的催化劑,整合行銷3.0和行銷4.0。他們極為關注科技如何賦權、提升人類福祉,譬如改善生活品質、打造幸福未來。 凡是贏得Z世代和α世代信任的企業,就能夠在行銷5.0時代主宰市場。
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名譽教授。《華爾街日報》將他列為最具影響力的前6大商業思想家。他擁有芝加哥大學經濟學碩士學位和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博士學位,亦曾獲頒世界各地院校無數獎項和榮譽學位,並經常前往各國發表演說,著有超過80本商管書籍,譯成超過27種語言。
亞洲市場學大師。馬克加行銷顧問公司的創辦人暨執行主席,入選英國皇家特許行銷學會「打造行銷未來的50位大師」,亞洲小型企業協會顧問群(Asia Council for Small Business)主席暨亞洲行銷協會共同創辦人。作為 消費者 ,他們的總體購買行為偏離了 民意調查 中通常與他們相關的理想和 價值觀 。 [ 47 ] [ 48 ] [ 49 ]
在全球範圍內,有證據表明,與20世紀相比,女性進入 青春期 的平均年齡已大大降低,這對她們的福祉和未來產生了影響。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此外,Z世代的 過敏 症患病率高於整體人群 [ 26 ] [ 27 ] ;對 心理健康 狀況的認識和診斷更多 [ 28 ] [ 29 ] , 睡眠剝奪 更常被發現。 [ 7 ] [ 30 ] [ 31 ] 在許多國家,Z世代比先前世代更容易被診斷出患有 智能障礙 和 精神疾患 。 [ 32 ] [ 33 ]
作為首代從小接觸 網際網路 和數位行動裝置的社會群體,Z世代的成員即使不一定具備 數位素養 ,也被稱為「 數位原住民 」。 [ 6 ] [ 7 ] [ 8 ] 此外,與較年幼者相比,長時間使用數位產品的負面影響在青少年中最為明顯。 [ 9 ] 與前幾代人相比,Z世代的成員在同齡時往往比他們的前輩生活得更慢 [ 10 ] [ 11 ] ; 未成年懷孕 率較低;減少飲酒(但 精神藥物 使用則不一定)。 [ 12 ] [ 13 ] [ 14 ] [ 15 ] Z世代的青少年比先前世代更關心學業成績和工作前景 [ 16 ] [ 10 ] ,且比1960年代的同齡人更擅長 延遲滿足 ,儘管大眾不這樣認為。 [ 17 ] 青少年中的 性簡訊 越來越普遍;對此現象之研究理解仍十分欠缺。 [ 18 ] 此外,Z世代 次文化 一直相對低調但未消失。 [ 19 ] [ 20 ]
Z世代 ( 英語 :Generation Z,簡稱Gen Z, 俗稱 zoomers) [ 1 ] ,是 Y世代 之後、 阿法世代 之前之人口統計群體。研究人員和大眾媒體通常將 1990年代 中後期作為開始出生年份,將 2010年代 初期作為結束出生年份 [ 2 ] [ 3 ] [ 4 ] Z世代的大多數成員都是 X世代 的子女。 [ 5 ]
在世界範圍內,Z世代的成員花在數位裝置上的時間比先前世代多,閱讀時間則相對減少 [ 34 ] [ 35 ] [ 36 ] ,這對他們的 注意力持續時間 [ 37 ] [ 38 ] 、 詞彙 [ 39 ] [ 40 ] 、學業成就 [ 41 ] ,以及未來的經濟貢獻 [ 34 ] 造成影響。在亞洲,2000年代和2010年代的教育工作者通常尋找並培養頂尖學生;在西歐和美國,重點是表現不佳的人。 [ 42 ] 此外, 東亞 和 新加坡 學生在2010年代的國際標準化考試中始終名列前茅。 [ 43 ] [ 44 ] [ 45 ] [ 46 ]我能理解因為世代不同而感到驚訝的心情,也知道有時會不自覺地以偏概全,覺得整個世代都這樣。但這些想法不必說出口,而是保持平常心,讓話題自然延續下去。這不是在刻意迎合他人,而是基本禮貌,也是與年輕世代正確交流的基本原則四。
有些人跟年輕人交談時,常不禁感嘆起彼此的年齡差異,於是不自覺對整個世代的人下定論,說出像是「現在的年輕人都●●●」、「你們這個世代都▲▲▲」、「跟我兒子一樣」的話。無論是基於主觀認知,還是純粹感到驚訝,內心並無惡意,這樣的行為都不妥當。
對他人強調自己「提拔」下屬或後輩,容易給人居高臨下、自以為是的感覺。改用「我很佩服他」這樣的表達,能營造平等氛圍,進一步拉近關係,贏得好感與信任。
即使出於一片好意分享建議,但若語氣過於強硬,聽起來就像命令,容易引發反感。不妨試著提供選項或不同觀點,讓對方自行決定,展現善意與尊重,避免無形中施加壓力。
除非對方主動聊到感情或家庭話題,否則別輕易提起。過度追問很可能越界,甚至被指控性騷擾。若真想找話題閒聊,就問有沒有喜愛與支持的人事物,既能輕鬆交流,又能保持話題的安全與禮貌。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常見於各種情境下的情緒勒索。在職場以此責備或要求年輕同事,會讓人感覺你在推卸責任、不想當壞人。倒不如直接說「我的看法是●●●」,既直率真誠,也能達到溝通效果。
分享自己的「往事」,對年輕人來說其實很難產生共鳴。如果自己講得太嗨,最後還很可能演變成「說教大會」。不如多問對方的想法,引導他主動分享,展現大方與氣度。
「現在的年輕人都…」「帥哥!美女!」如果不經意說出讓Z世代感到尷尬的「老害用語」,可能在無形中拉開世代距離,因此掌握正確的替換說法至關重要。作者為諮商心理師、溝通專家,整理出「10大老害用語」與實用替代句,幫助改善職場中的對話氛圍。本文節錄自《職場Z世代使用說明書》。
不管是稱讚還是批評,將他人以「世代標籤」一概而論,帶有否定對方人格的意味,相當失禮。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帶著這種心態去互動,才是真正的尊重。
這句典型的「老害」臺詞,通常是資深員工用來表達未事先被告知的不滿情緒。沒及時掌握資訊,自己或許也有部分責任。釐清現狀,了解問題所在,想辦法補救,才是成熟的應對方式,也能展現專業與理性。
隨口聊起年齡話題,很可能讓年輕人感到不必要的壓力,不得不回應:「哪有!您還年輕!」其實絕大多數情況下根本不需要聊到年齡。避免主動提起,以減少不必要的尷尬,讓對話更自然流暢。
不分性別,都不該用外貌來稱呼同事,像「帥哥」、「美女」這種說法都非常不妥。若想表達讚美或欣賞,改用「跟你合作很愉快」,顯得禮貌且專業,能大幅提升交流品質與職場氣氛。
炫耀「過去功績」對年輕人來說十分無感,甚至可能私下被瞧不起,這種行為可說是一種「邀功詐欺」。不如多提團隊或同事的貢獻,以謙遜態度巧妙贏得敬重。
這種話常帶有先入為主的假設和一概而論的偏見,忽視對方的個人特質,缺乏基本的尊重,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行為。對方心裡可能忍不住吐槽:「又不是每個人都這樣!」「別人怎樣關我什麼事?」導致心生隔閡。
愈是表現出這種反應,愈是強化彼此差異,彷彿刻意拉開距離。但你們是需要一起合作的夥伴,就算真的聊不來,選擇「劃清界線」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這種反應其實很像出國旅行時,因文化差異而驚呼:「天啊,這裡的人居然吃蟲子!」請極力避免用看異類的眼光對待對方。那有沒有什麼樣的標的呢?如果要選擇這個大盤型的ETF,我們第一個可以關心這個台積電的權重。我們熟知加權指數,其中台積電在加權指數的權重大概就是30至40%之間。那就是一個既有代表性又可以 分散風險 的自然權重。
30歲上下的Z世代,雖然很擅長運用數位理財工具來獲取理財知識,但能夠投資理財的資金常常較有限,能透過定期定額的方式去買市值型的ETF,堅持長期投資,有機會幫自己的資產增值。
Z世代是指20幾歲的年輕人!Z世代常常被稱為數位原生世代,也就是1990到2010出生的。而Alpha世代就是這數位原生世代的子女。
尤其是這個X、Y、Z世代,三個世代的人組合在一起,不僅溝通上有一點挑戰,甚至是一些投資心法都有一些差異。
那薪資的另外一部分,可拿來做自我成長的培養,像是上上課或者是考取些證照,為人生創造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一位新手媽媽:是存股族,過去都用零股來買台積電(2330),但是覺得個股的風險比較大,因此想要投資一些ETF。
台灣的護國神山台積電是非常有競爭力的公司,也是很多股民很愛存股的一檔股票。但持有單一個股,畢竟波動和風險都會比持有一籃子股票的ETF來得高。
所以在投資朋友可以考慮市值型的ETF中,選台積電的權重大概是維持這個30%到40%之間,不要過高... 國泰台灣領袖50(00922),台積電的權重長期都維持在30%左右 。
00922主要是追蹤MSCI臺灣領袖50精選指數, 聚焦市值大、流動性加、獲利穩定的50檔領袖級台股企業 。
市值型和更早之前說到的高股息之外,近兩年債券ETF也非常的夯。針對各個族群XYZ三種世代的投資布局,什麼樣建議?{{ childProduct.title_translations | translateModel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