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站連結1

友站連結3

納粹

納粹德國(德語:Nationalsozialistisches Deutschland),其正式國號沿用帝政時期和威瑪共和時期的國號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也稱「第三帝國(Drittes Reich)」, ...納粹主義(德語:Nationalsozialismus,意即國家社會主義或民族社會主義),在1930年代的歐洲常稱為「希特勒法西斯主義」(德語:Hitlerfaschismus),是法西斯主義的一種形式, ...1933年納粹黨透過民主選舉取得執政權,之後頒布了一系列的種族歧視與迫害政策,例如限縮猶太人的公民權利、掠奪其財產,這些在許多大屠殺倖存者的回憶錄中均 ...我們非常震驚再次看到關於民眾使用納粹符號以及納粹 制服的新聞,且此次的行為帶有政治目的。 很多媒體已經報導宋建樑先生於4月15日無恥的行為。納粹第三帝國與相關標誌如今在德國成為禁忌,政府極力遏止種族意識和新納粹意識型態的宣傳散布,更以法律明文禁止使用納粹「卐」字旗與希特勒式敬禮,違反者 ...他用這五個詞彙來總結國家的特質:成功、宣稱、壟斷、合法、暴力。而在這五個詞裡,最容易脫穎而出的是壟斷與暴力。國家是壟斷暴力的實體,也是個製造並使用暴力的機器──這是 ...1月27日是國際納粹大屠殺紀念日。我們重溫一位著名倖存者的故事—意大利化學家萊維在2019年出版的自傳中對他在集中營九死一生的磨難有詳細記載。字詞:納粹,注音:ㄋㄚˋ ㄘㄨㄟˋ,釋義:納粹黨的簡稱。參見「納粹黨」條。希特勒認為在雅利安人之中,德意志人是最優秀的,猶太人(非雅利安人)通過兩族通婚污染了德意志民族,所以要剷除他們。 德文 Staatssozialismus 一詞用來指稱納粹主義的經濟政策,儘管國家社會主義在納粹時期的經濟政策與 德意志帝國時期 的 國有社會主義 有很多的不同。 納粹主義並非一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納粹黨所奉行的國家統治政策和理念,包括一些政治觀點和具有宗教色彩的極端思想: 種族主義 、 反共產主義 、 極權主義 、 神學主義 、 反猶太主義 、 反同性戀 以及限制與其意識形態相反的宗教自由。強調一切領域的「領袖」原則,宣稱「領袖」是民族整體意志的代表,國家權利應由其一人掌握。由一個龐大的官僚系統自上至下按 領袖原則 來管理的政府,提倡種族主義和反猶太主義作為德國的民族社會主義運動意識思想,重集體尚權威武力。 納粹主義並非一個嚴格定義的意識形態,而是二戰前德國境內一部份政治觀點的集合:極端 愛國主義 、 種族主義 、 優生學 、 極權主義 、 反共產 、 反同性戀 、 反猶太 。 1919年1月5日納粹的前身,德國工人黨正式成立,創立者是 安東·德萊克斯勒 [ 5 ] [ 6 ] 。希特勒於1919年9月加入納粹黨 [ 6 ] [ 7 ] ,並成為了宣傳部的頭目。隨後他提議將黨名更改為社會革命黨(但最終未被採納)。該黨後於1920年1月正式更名為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 [ 8 ] [ 9 ] 。希特勒於1921年7月29日出任該黨黨魁 [ 9 ] [ 6 ] 。 阿道夫·希特勒 是 國家社會主義德意志勞工黨 的領袖。 納粹黨 執政時期的德國通稱為「 納粹德國 」、「 德意志第三帝國 」,1943年正式國號為「 大德意志國 」。納粹主義的追隨者稱為納粹主義者。儘管戰後盟軍佔領德國時全面禁止納粹,目前仍有 新納粹 在各國活動。 納粹主義 (德語: Nationalsozialismus ,意即 國家社會主義 或民族社會主義),在1930年代的歐洲常稱為 「希特勒法西斯主義」 (德語: Hitlerfaschismus ),是法西斯主義的一種形式,指1933年至1945年間阿道夫·希特勒和納粹黨在納粹德國的相關實踐和意識形態,主要表現為一種激進的 反猶主義 、 種族主義 、 民族主義 ( 沙文主義 )、 平民主義 、 反基督教 、 社會達爾文主義 、 反共產主義 、反 自由 和 民主主義 [ 1 ] [ 2 ] [ 3 ] [ 4 ] 。與之相關的「 新納粹主義 」一詞適用於在納粹政權垮台後形成的具有類似思想的其他 極右 團體。 它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初在 德意志帝國 和 奧匈帝國 發展起來的 平民主義 運動。納粹主義之 民族 觀乃主張國家權力之絕對集中化,即 極權主義 ,但其則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意義上的 法西斯主義 ,但納粹德國與 法西斯主義 的 義大利王國 首相 墨索里尼 最終成為明確的盟友。 納粹主義(德語: Nationalsozialismus )一詞來源於納粹黨(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 Partei )。納粹( Nazi )是由 國家社會主義 ( Nationaler Sozialismus )抽取國家( National )的 na 與社會主義( Sozialismus )的 zi 而成。納粹黨顧名思義,是以族群而分的種族主義民族社會主義政黨。國家社會主義與納粹主義德文拼法一致,但國家社會主義由兩個單詞組成,而納粹主義是一個單詞。兩者間之意識型態概念乃有所承接,後續的納粹主義是國家社會主義的一個政治實踐,但納粹主義的發展則失卻國家社會主義的多義性質,轉化成特質屬於政治與經濟上極端的意識形態。納粹主義與國家社會主義的不同點還包括,納粹主義的意識形態包括了種族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並在政治上實現極端愛國主義和獨裁政治。新竹市光復中學學生在2016年校慶表演時身穿德國納粹軍服、揮舞「卐」字旗,並用紙箱製作戰車,模仿德軍親衛隊受校閱之場景。此舉引發以色列駐台辦事處強烈譴責,呼籲台灣應教導大屠殺的歷史及意義。總統府請行政部門追究校方責任,校長程曉銘為此引咎辭職。 2023年有中國網友因不滿西方支持以色列,湧入以色列駐中使館微博留言謾罵,稱「以色列是納粹」,並將以色列國旗和納粹符號結合。德國駐中使館發文回擊稱該行為「不是無知的蠢貨,就是無恥的混蛋」。 歐洲國家對納粹議題極度敏感,法國刑法規定,公開佩戴、展示納粹標誌和象徵,或穿著納粹軍服,均屬犯罪行為,須罰1500歐元(約新台幣5萬400元),電影、戲劇或歷史議題展覽不在此限。法國文化部2014年就禁止巴黎1場拍賣納粹領袖希特勒生前所有物的活動。 納粹第三帝國與相關標誌如今在德國成為禁忌,政府極力遏止種族意識和新納粹意識型態的宣傳散布,更以法律明文禁止使用納粹「卐」字旗與希特勒式敬禮,違反者將以煽動種族仇恨的罪名起訴。2017年有中國遊客在德國國會大廈前拍照時,因使用了希特勒慣用手勢而被逮捕。 納粹二戰期間的大屠殺在歐洲造成無可抹滅的傷痕。希特勒領導的納粹德國對猶太人、吉普賽人,以及同性戀者、生理或心理殘缺等族群進行種族大屠殺,並設立集中營關押政治犯和反對希特勒政權的人民。其中波蘭占領區的奧斯威辛集中營,估計奪走上百萬條人命,大多是歐洲的猶太裔。 (中央社網站)罷免團體涉不實連署,提議罷免立委李坤城的領銜人宋建樑15日深夜移送北檢複訊時,手戴納粹符號臂章、比納粹敬禮手勢引發爭議。德國在台協會發文表示震驚及嚴厲譴責;以色列駐台代表游瑪雅也說,使用這些標誌極度不恰當。為何納粹手勢及符號如此敏感?世界各國及台灣如何看待相關爭議?中央社帶您回顧各國案例。 戰後德國與多國達成國際協議,賠償納粹奴工100億馬克(當時幣值約新台幣2200億元),並陸續給受到納粹迫害的受難者賠償,政府也極力遏止種族意識和新納粹意識型態的宣傳。但對於眾多受害者及親屬而言,那些苦難與傷痛無法被輕易平撫。 脫口秀藝人狄爾多尼(Dieudonne)曾因數度做出嘲諷納粹屠殺猶太人的表演,涉及挑起種族仇恨,被判處2個月徒刑和1萬歐元罰金。 奧地利為防範納粹暴行再起,於1947年訂定「反納粹法」,明文規定在印刷品、廣播或其他媒體,以公開方式在大眾前讚揚納粹或給予合理化等行為屬違法行為,得處以1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者,更得處以20年有期徒刑。 2023年澳洲因愈來愈多人被新納粹意識形態吸引,檢察總長宣示制定新法,把展示納粹標誌行為視為犯罪。澳洲2025年通過反仇恨犯罪法,規定公開行納粹禮、展示納粹「卐」字符號或納粹親衛隊(Schutzstaffel,SS)相關符號的行為,最高可處12個月徒刑。銷售與交易這些符號同樣被禁止。 泰國女子團體BNK48一名成員在2019年電視節目彩排時,穿著有納粹「卐」字圖案的衣服,引發以色列大使館推文表達震驚與失望。該名19歲歌手當時除了親自向以色列大使道歉,BNK48成員也同意,未來會與以色列駐泰國大使館共同舉辦教育活動。囿於授課時數的限制,台灣歷史教育對於二戰著墨不多,多半簡單提及納粹德國的崛起與猶太大屠殺便結束,且這段歷史在台灣通常被視為「西方歷史」的一部份,較少會將這段歷史與民主或公民教育相結合,進行更深一層的反思。大眾流行文化也常將這段歷史以「黑暗但吸睛」的方式呈現,特別是在網路時代,各類短影音、迷因快速傳播,比起認識符號背後的意義,大部分的人或許僅認識符號表象,前述因素無一不導致納粹形象獵奇化,甚至與「酷」文化相互掛鉤。 由宋建樑和光復中學的例子可以看出,納粹符號有時被當成一種粗淺的政治比喻,有時被當成一種簡單易懂的「反派」形象呈現在社會大眾面前;而從光復中學學生介紹詞「以紀律為名,忠誠為信念」來觀察,也能看出當事人儘管知道納粹是個殘酷暴政,但潛意識裡仍然將這樣的極權符號以「部分正面」的印象來記憶——畢竟,黨衛軍格言「我的榮譽是我的忠誠」(Meine Ehre heißt Treue)是如此深植人心。 上述現象對台灣人來說並不陌生。2016年,新竹光復中學學生在校慶活動中扮演納粹,亦曾引發廣泛爭議與討論。 網路流傳影像 顯示,該班級學生入場時,司儀曾以戲謔口吻鼓勵其他同學「快向希特勒敬禮,不然坦克壓過你們,把你們抓進毒氣室」。後續討論中,有光復中學的學生出來發表聲明,根據學生表示,他們雖然確實提到坦克和毒氣這句話,但後面的介紹詞其實是「納粹軍隊以紀律為名,忠誠為信念,卻變成殘暴軍團,並開啟世界大戰。希特勒確實存在過,納粹也確實做了很可怕的行為,所以我們要珍惜民主自由。」表示他們的目的其實是提倡珍惜民主自由。 但在多年傳播的過程中,納粹政權也逐漸成為一個被過度簡化、被異化甚至遭到粗淺理解的符號——對於極右派來說,納粹德國象徵一個逝去的「黃金年代」,一個「安全而穩定」的年代;而對於大屠殺的倖存者來說,那是黑暗而難以回首的年代,其創傷甚至會在家族內跨世代傳承下去。它既是一種方便使用的政治修辭,亦同時是歷史悲劇的代名詞。 納粹政權大概是20世紀最著名的極權象徵,其罪行之廣範、受害者之多,不僅深刻的影響歐洲歷史與政治,也透過全球化媒體成為世界各地共同的集體記憶。 當一個象徵極權、迫害與種族滅絕的符號,在民主社會被用來表達對不同政治立場的不滿時,作為民主社會的公民應該如何理解這樣的表達方式?而這樣的行為背後,又反映了什麼樣的歷史記憶問題? 此舉立刻引發強烈反彈。不僅國內輿論譁然, 德國 在台協會與 以色列駐台代表 亦隨即發表聲明,譴責該行為對於大屠殺受難者、其後代及猶太社群構成嚴重的冒犯。對此,國民黨黨主席 朱立倫則回應 ,宋建樑的行為只是為了「諷刺民進黨的獨裁,因為民進黨就是綠共,而大家要反惡罷、反暴政、反民進黨的獨裁」。 近日台灣的大罷免連署行動中,罷免民進黨立委李坤城的領銜人宋建樑因涉及連署不實,於4月15日遭新北地檢署約談。宋建樑在出席約談時配戴納粹臂章、手持希特勒自傳 《我的奮鬥》(Mein Kampf) ,並行納粹禮進入偵查大樓。 在此語境下,納粹歷史與符號逐漸成為一種話語媒介,並在這樣的過程中逐漸失去其歷史脈絡。然而,當納粹被用作「表達民主訴求」的工具時,該符號是否也遭到去政治化、去暴力化,甚至「商品化」了?晚上,囚徒兩人合睡一個鋪位。所有人做的夢,無非就是兩種噩夢。一個是他們將自己的遭遇講給親朋好友聽,卻無人會理會他們;另一個是夢見食物。「很多人會在夢裏舔舔嘴唇,做出咀嚼的動作,這是他們在夢中吃東西。」不論做什麼夢都會令人希望從此一夢不醒。但天一亮,奧斯維辛集中營就會響起一聲「Wstawàch」(起牀)的命令,鞭子一般將每個人從夢中抽打醒來。 萊維寫道:「我很幸運,是在1944年才被遣送到奧斯維辛集中營。」當時二戰已經接近尾聲,納粹為了延長有奴役價值的猶太勞工的生存時間,停止了肆意殺害,使得萊維活下來的機率增大。儘管如此,和萊維被押上同一列火車送進奧斯維辛的650個意大利人中,活下來的只有區區20人。 2019年為萊維的一百年誕辰,也是重溫他大屠殺回憶錄三部曲的好時刻。戰後他回到故鄉,立刻提筆開《如果這是一個人》(If This is a Man)的創作,回憶他在集中營的故事。十年後出版的《終戰》(The Truce),描述了他離開奧斯維辛返回故鄉都靈途中艱苦跋涉的過程。又過了30年,萊維在彌留之際著成了《被淹沒和被拯救的》(The Drowned and the Saved),這本書是他一生關於猶太人遭遇納粹大屠殺這個題目的思考總結。 萊維從都靈(Turin)被押解去奧斯維辛,然後得以返回家鄉都靈,在他出生的那間公寓裏度過了餘生,他的一生也猶如被蒸餾了一個輪迴。正是這樣的經歷,使得他洗淨了狂妄和虛榮,也使得他能目光銳利而頭腦清晰。 萊維是一個化學家。他的化學精神,不僅體現於他自傳選擇的書名,也滲透到他精心打磨一絲不苟的散文風格之中。他還是意大利猶太人,24歲時被遣送至奧斯維辛(Auschwitz)集中營經歷過生死。萊維的寫作風格也恰似「蒸餾」,他的作品中沒有華麗的辭藻,簡單而純粹。 很少有作家能有代表其精神的名言,萊維(Primo Levi)是個例外。他的自傳《元素週期表》(The Periodic Table)中,就有不少這樣的金句。 自那以後,每年的這一天,國際組織和許多國家都會組織各種紀念活動,悼念遇難者,重申防止歷史悲劇重演的決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結束,那年1月27日,蘇聯軍隊解放了奧斯維辛-比克瑙納粹死亡集中營,解救了倖存的猶太囚徒。 奧斯維辛集中營解放77週年之際,我們重溫一位著名的死亡營倖存者的回憶錄 — 意大利化學家萊維對自己在集中營九死一生的磨難在他2019年出版的自傳中有詳細記載。 萊維是過了好一些時候才終於明白集中營是什麼。對於猶太人來說,這裏不是滅絶營,也不是勞教所。集中營的設計,就是為了「毀滅人」。到達集中營後,新來者就被分成了兩組人,一組有用,一組無用。雖然萊維的塊頭不大,還是成功被歸到了第一組的隊列之中。然後,所有人被扒得一絲不掛,剔除了全身的毛髮後,還被迫紋上了囚犯編號:萊維成了第174517號囚犯。萊維在這本書開篇時那種充滿了英雄氣概、憤慨和恐懼的文字,到此變成了一般現在時敘述。 從此時起,萊維的記載,既無對自身經歷做哲學的思考,也不做歷史的論述。該書未探究納粹的緣起,也沒有對人類的邪惡本性做刨根究底。他只是詳盡地描寫了集中營裏的生活。他總是自嘲說,自己的文風像極了化學實驗報告。他的講述是如此的實事求是,甚至滑稽場面的敘述也是乾巴巴的,但絶大多數場景令人毛骨悚然,不過也絶無聳人聽聞的誇大言辭。Copyright © 2025 Plain Law Movem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們可以試著用一種方式來重現這種戰後的不確定感(也是這種不確定感催生了韋伯的講座),而這會讓我們必須講述一個很不同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故事。我們傾向於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耗時四年史詩一般的痛苦掙扎,造成了慘重的損傷、總會陷入僵局的戰事、成為象徵的壕 溝戰,最終這場戰爭的勝利者只能付出巨大的人力成本來確保勝機,而這樣的慘勝很快就被隨之而來、帶有懲罰性質的和平所浪擲。 慕尼黑是巴伐利亞的首府,當時巴伐利亞正在經歷一場受俄羅斯布爾什維克啟發的社會主義革命。在一月時,這場巴伐利亞革命已經持續了幾個月,而它將很快地被一場反革命扼殺。在那之後,是大量的流血鎮壓。巴伐利亞所屬的國家──德國──在當時彷彿正處於內戰邊緣。在一九一九年年初,這個國家基本上沒有什麼實質運作的機能,德國的 政權在兩個月之前宣布投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劃下終點的同時便已瓦解。 康斯坦演講時,他與演講中分析的核心事件已經有了些歷史距離。而這樣的距離,讓他得以用後設的眼光回顧法國大革命及其後果。韋伯沒有辦法如此。一九一九年一月的慕尼黑是當時政治風暴的核心,而韋伯親赴現場,為這場風暴辯護。 這一章的主角也是一門講座。這場講座剛好比康斯坦在一八一九年巴黎發表的〈古代人的自由與現代人的自由〉晚了整整一百年。這是偉大的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於一九一九年一月在慕尼黑為一群學生所做的演講。這是與康斯坦的演講截然不同的場合,也是一場非常不同的講座。有些人宣稱,這是現代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一場演講。 本文摘自商務印書館《 政治哲學的12堂Podcast:現代國家如何成形?民主自由如何誕生?性別平等如何發展?一探人類文明邁向現代的關鍵時刻 》 當時的德國匯集了霍布斯所說的政治災難的三重奏:軍事災情、革命與內戰的萌芽。這也是政治末日啟示的三騎士。 我們和康斯坦一樣,有著後設視角所帶來的優勢,而這可能使我們難以重新掌握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政治的不確定性、不可預測性與開放性。對我們來說,難以掌握當時的情境的難處在於我們有太多的後見之明。我們知道德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德國並沒有爆發內戰;德國確實建立了一部有效的憲法、成立了一個得以實質運作的國家──威瑪共和,儘管這個國家很快就失敗,並且被另一種國家(希特勒的納粹主義國家)所取代;而我們也知道,那個繼之而起的國家都做了些什麼。 對我們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及其結局是一個更長的故事,我們也習於將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的事件置入這個更長的故事裡。但韋伯不知道接下來將會發生什麼事,他也沒能活著看到那些事件的到來,這是因為在當時,除了那政治災難的三重奏之外,還有另一種力量在干涉著政治與社會,而這股力量更接近《啟示錄》中所說的騎士:流行病。西班牙流感在一九一八至一九一九年的冬天肆虐,在爆發的十八個月內奪走數千萬條人命,包含韋伯。 但對於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來說,這不僅是一場歷時四年的煎熬,也不僅是一場僵局。第一次世界大戰更為戲劇化也難以預測,更非毫無意義。對經歷戰事的人們來說,第一次世界大戰就像坐上了有著漫漫長軌的雲霄飛車。 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政治思想專題中心助研究員。喜歡閱讀、旅行與曼徹斯特聯隊。目前的研究主題是疫情政治中的政治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