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艮
儒艮(學名:Dugong dugon)為海牛目儒艮科草食性海生動物,類似其海牛科(Trichechidae)近親,但棲息地不盡相同,它們是海牛目中唯一仍生存於印度-太平洋地區的物種。印度太平洋儒艮被視為傳說「美人魚」原型,1937年台灣有捕獲紀錄。時隔88年後,1隻儒艮在宜蘭外海現蹤、誤入定置漁網,漁民發現後已野放。宜蘭陳姓漁民在東澳定置漁網,收網時意外發現1隻疑似印度太平洋儒艮,也就是俗稱的美人魚,因不了解物種,隨即野放,相關過程影像經過專家檢視, ...儒艮是廣泛棲息在紅海、非洲東部、斯里蘭卡北部、東南亞、沖繩群島、新幾內亞、澳洲北部海岸的海牛目動物,因以海草為主食,主要生活於淺海的海草床生態系。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是海洋哺乳類動物,食海草維生,外型與海牛很像,差異就在儒艮尾鰭如魚類般「分岔」,而牠的棲息地位在斯里蘭卡 ...美人魚#儒艮#宜蘭印度太平洋儒艮,被視為是傳說「美人魚」的原型,88年前,台灣曾有捕獲紀錄,但因遭人類大量捕殺,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皮書,已將儒艮在台灣 ...他說,儒艮是海洋哺乳類動物,海牛目儒艮科的草食性海生動物,外型與海牛很像,差異就在海牛擁有「球狀」尾鰭構造,儒艮則是魚類般的「分岔」尾鰭,因 ...儒艮(粵拼:jyu⁴ gan³;英文:dugong)同海牛一樣,都係草食性動物,但棲息地就唔多相似,佢哋係海牛目中唯一重生存喺印度洋同太平洋地區嘅物種。同海牛唔同,儒艮嘅尾鰭好似 ...儒艮與海牛一樣為大型水棲草食性哺乳類動物,以淺海海溝的海藻、水草等多汁水生植物為食,用肺呼吸,每隔十多分鐘就要浮上水面換氣;儒艮性情溫馴,行動遲緩,視力差,聽覺靈敏, ...曾經悠游於臺灣沿海的儒艮或許只是令人唏噓的古老傳聞,但更可能是過去在沒有海洋保育概念下淡出人們記憶的犧牲者。
海牛目如今多數已滅絕,僅剩海牛科( Trichechidae )與儒艮科( Dugongidae )兩科,主要均以海草、紅樹科植物、水草等植物組織為食。 海牛擁有「球狀」的尾鰭構造 ,現今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的大西洋沿海地區,甚至美洲的內陸河域。海牛科包括生活於加勒比海海域的加勒比海海牛( Trichechus manatus )、亞馬遜河裡的亞馬遜海牛( T. inunguis )及幾內亞灣的西非海牛( T. Senegalensis ) 3 種。
美人魚、海牛、儒艮的連結可從賽蓮( Siren )說起,賽蓮可以說是古代地中海地區的水手間傳聞的天籟夢魘,是希臘神話中帶有鳥羽的人魚海妖,會在迷霧裡以美聲使水手傾聽失神,進而航船觸礁沈沒。「賽蓮」一詞在後來分類學上被用來命名海牛目( Sirenia )這個動物類群,許是滿足了許多早期學者對於「美人魚」傳說的浪漫幻想。
儘管對於人魚的印象各國各有不同,但如今有許多人相信古代人與人魚的相遇故事是他們所被刻畫的一場場美麗的奇幻錯誤,為過去航海業人士誤將海牛目動物誤看成游動的人形生物。而在 臺灣海岸曾經也有這樣「真正的美人魚」存在的傳說 ,也就是生活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 儒艮 。
在世界各地幾乎都有著美人魚的神話與文學作品,包括中國山海經裡提及的陵魚、日本吃下人魚肉的八百比丘尼、安徒生童話裡淒美經歷的人魚。
另一方面, 儒艮則是有如同魚類般「分岔」的尾鰭 ,現今儒艮科僅剩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沿海的儒艮( Dugong dugon )一種,而過去唯一適應寒帶氣候的海牛僅有分佈於白令海沿海的巨儒艮( Hydrodamalis gigas )已在 18 世紀被人類捕殺殆盡。
或許在有儒艮及海牛分佈的區域可以解釋遇見美人魚是場美麗的錯誤,但為何在過去文明交流不發達的古代,沒有海牛及儒艮地中海、北海、波羅的海等海域卻也充斥著各種有關美人魚的神話呢?就如同美國國家海洋局過去所說,有待史學家、哲學家和人類學家去梳理歷史脈絡及發掘真相了。
不過在此不妨浪漫一下,將海牛與儒艮訛稱為一種「美人魚」吧!撇開世界人們對「美人魚」的無限遐想,在臺灣,儒艮曾經存在與否卻也猶如「美人魚」一般披著一縷神秘面紗的傳說。
儒艮是廣泛棲息在紅海、非洲東部、斯里蘭卡北部、東南亞、沖繩群島、新幾內亞、澳洲北部海岸的海牛目動物,因以海草為主食,主要生活於淺海的海草床生態系。然而,由於過去人類的捕殺、棲地減少及天災等影響,在近年來數量驟減,目前已被列為 IUCN 易危( Vulnerable )物種。
其實在鄰近臺灣的沖繩群島及呂宋島如今還可以見到野生族群,但在臺灣周邊海域早已不再或被認為不曾有過。不過就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來看,臺灣西海岸為呂宋島至沖繩群島族群間重要的連結,故曾經在臺灣沿海活躍一時也不奇怪。
臺灣海域儒艮的存在就宛如臺灣雲豹一般,是否在臺灣存在過或僅僅是傳說?雖然有博物館裡都有標本存在,但由於發現年代久遠且缺乏實質的目擊證據,因而在學界說法莫衷一是、爭論不斷。
臺灣儒艮的紀錄最早可追溯到康熙乾隆年間片岡巖的《臺灣風俗誌》,其曾經提到臺南有分佈的蹤跡。隨後, 1930 年代(日治時期)平坂恭介發表 《天然紀念物調查報告第一輯 ─ 儒艮》說明墾丁有儒艮的族群,但當時族群數量可能已經不多。儒艮壽命約為73年。儒艮會把半個身子露在水面上,抱著儒艮幼仔進行哺乳,因此部分科學家認為儒艮是 美人魚 的原型,但另一些科學家反對這個看法,因為儒艮叫聲並不優美,不符合美人魚傳說的描述。
儒艮為海生(偶爾會進入淡水流域) 哺乳動物 ,主要分布於西太平洋與印度洋海岸,特別是有豐富海草生長的地區。雖然牠們被認為棲息於淺海,但有時也會移動至較深的海域,約23公尺深。牠們的分布範圍並不連續,這可能與棲地的合適度和人類活動有關。儒艮在印度洋的由非洲東岸開始,經 紅海 、 波斯灣 、 南非 、 馬達加斯加 往東至 阿拉伯海 與斯里蘭卡,其中大部分地區的數量都很少。在太平洋地區包括了 印尼 、 馬來西亞 、 巴布亞紐幾內亞 等 東印度群島 ,往南包括了 澳洲 北部以外的鄰近海域,然而往北包括 臺灣 與 沖繩 等海域今日已區域種群滅絕,然而在2025年臺灣事隔88年又再發現儒艮蹤跡。 [ 3 ]
儒艮 ( 學名 : Dugong dugon )為 海牛目 儒艮科 草食性海生動物,類似其 海牛科 (Trichechidae)近親,但棲息地不盡相同,它們是 海牛目 中唯一仍生存於 印度-太平洋 地區的 物種 。 和海牛科的圓尾鰭不同,儒艮的尾鰭近似於 海豚 的Y形尾,突出嘴外的長牙則近似其遠親 大象 。 雖然它們的分布範圍廣泛,某些地區仍有相當的數量,但在人類持續的獵殺、棲地減少以及困在漁網中溺斃的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它們的生存。 某些地區稱它們為 海牛 、 海豬 或 海駱駝 。
剛出生時之儒艮身長約1.15公尺(3英尺9英寸),體重約25-35公斤(55-77 磅);成年後,最大身長可至4.16公尺(13英尺7.78英寸),體重則可達1016公斤(20 𠵆 )。
儒艮的體型大而呈紡錘狀,體長約2.4至2.7 公尺 ,3公尺以上的個體相當少見,一般而言雌性的體型會比雄性大一點。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腹部顏色較背部來得淺,體表毛髮稀疏。頸部短,但仍能有限度的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是幼儒艮主要的推進力來源,成年後則轉變為以尾鰭為主。 乳房 1對,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儒艮沒有外耳殼,只看得到小小的耳孔,眼睛也很小。鼻孔位於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在潛水時蓋住鼻孔。寬而扁平的嘴位於厚重吻部的末端下方,嘴邊的短鬚是進食時的重要工具。儒艮有2對門齒,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與3對臼齒,但所有 牙齒 不會同時存在,隨著年齡增長,牠們會失去第1對門齒、所有的外露,但當閉上嘴時會被厚重的上脣蓋住而看不見;雌性極少見到外露的門齒,但少數會保留至30歲左右。
儒艮的 肺 很大,從胸部一直延伸至 腎臟 附近,由水平的橫膈膜將其與其他臟器分隔。支氣管深入肺的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目前仍不清楚儒艮潛水時肺部是否會和鯨類一般有塌陷的情形。跟其他海洋哺乳動物比起來,牠們的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不存在 逆流熱交換 系統(肢體末端的 動脈 與 靜脈 緊鄰以維持體熱不散失的一種血管構造),這可能與牠們棲息於溫暖海域有關。 胃 的構造簡單, 大腸 很大(達胃的兩倍重),推測是纖維素的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公尺以上,相當於 小腸 兩倍的長度。[周刊王CTWANT] 宜蘭這名陳姓漁民捕獲的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00公尺,重達500公斤,漁民將捕捉的過程記錄下來後,又將其放回大海。中華鯨豚協會指出,儒艮棲息範圍北至沖繩,南至菲律賓、印尼一帶,台灣過去也是儒艮棲息地之一,不過已經多年未在台灣周遭海域發現蹤跡,被視為滅絕,全球...
緬甸28日當地中午發生強震,規模由原預估7.7上修為8.2,震源深度僅10公里,災情嚴重,地震專家郭鎧紋形容,以第1時間估的震度,其能量相當177顆原子彈。他提醒未來2周應留意「應力轉移」情形,並示警台灣可能會觸發「規模6以上的地震」。
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是海洋哺乳類動物,食海草維生,外型與海牛很像,差異就在儒艮尾鰭如魚類般「分岔」,而牠的棲息地位在斯里蘭卡北部、東南亞及日本沖繩群島一帶。
暗灰色皮膚在陽光照耀下顯得特別光滑,印度太平洋「儒艮(ㄍㄣˇ)」,被視為傳說「美人魚」的原型,時隔88年再度出現台灣周邊海域,捕獲儒艮的陳姓船長表示,收網的時候本來以為是海豚,結果一靠近發現好像是美人魚,第一個時間就考慮牠應該在台灣是很稀少的東西,這東西不可能賣,一定要野放。
印度太平洋「 儒艮 」被視為是傳說「美人魚」的原型,88年前台灣曾有捕獲紀錄,但因遭人類大量捕殺,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 紅皮書已將「儒艮」在台灣標註為滅絕,如今卻在宜蘭現蹤,有漁民在粉鳥林定置漁網中,驚見一隻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的儒艮,畫面曝光,被譽為是美麗神話再現台灣。
過去遭到人類大量捕殺,在台灣極其罕見,不過宜蘭漁民25日在距離岸邊只有800公尺的粉鳥林定置漁網中,意外發現牠的蹤跡。
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表示,因為在台灣已經非常、非常久沒有目擊的紀錄,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名單中,在台灣已經是屬於滅絕的狀態。
野生「儒艮」意外遭漁民捕獲,影像曝光後,讓學界大為震驚,中研院士甚至以「美麗神話再現台灣」來形容,由於追蹤儒艮是日方重要研究方向,預計後續也將引起海洋學者重視。
即時中心/林耿郁報導緬甸發生規模8.2強烈地震,引發全球高度關注;但有網友好奇,明明是緬甸地震,為什麼新聞資訊卻集中在泰國曼谷?對此外媒如BBC與路透社均解釋,原因在於緬甸從2021年軍方政變以來,對資訊實施高度管制,嚴重限縮本地與外國媒體運作,導致資訊難以流通。
地方中心/黃富溢 宜蘭報導傳說中的''美人魚''出現了,這是宜蘭有漁民,在定置漁場捕撈到,有美人魚之稱的''儒艮'',由於是活體物種,立刻進行野放,但珍貴的影像曝光後,震驚海洋學界,因為距離上一回捕撈紀錄時隔了88年,相當難得,也引發外界熱烈關注。
緬甸中部28日發生規模7.7強震,國際特赦組織緬甸研究員弗利曼向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這場地震對緬甸而言,發生點無...
即時中心/周欣儀報導近日發生在緬甸的大地震引發全球關注,但在報導中,地震規模數值卻有兩種說法:震矩規模(Mw)7.7 和芮氏規模(Ml)8.2,而為什麼同一場地震,會有兩種不同的規模數據呢?台灣測報中心針對此疑問作出回應,解析其中的原因。儒艮( 粵拼 :jyu⁴ gan³; 英文 : dugong ) 同 海牛 一樣,都係草食性動物,但棲息地就唔多相似,佢哋係 海牛目 中唯一重生存喺 印度洋 同 太平洋 地區嘅 物種 。同海牛唔同,儒艮嘅尾鰭好似 海豚 咁係「Y」字形尾,突出嘴外嘅長牙就近似佢嘅遠親大 象 。雖然佢哋分布範圍廣泛,一啲地區重有相當多嘅數量,但喺人類持續獵殺、棲息地減少加上困響漁網中浸死嘅意外等已嚴重威脅到佢哋嘅生存。一啲地區稱佢哋為 「海牛」(sea cow) 、 「海豬」(sea pig) 、或者 「海駱駝」(sea camel) 。
儒艮嘅體型大而呈欖核形,身長約 2.4 至 2.7 公尺 ,3公尺以上嘅個體相當少見,一般嚟講 公 大過 乸 一啲。皮膚光滑,外觀呈褐至暗灰色,個肚顏色比背脊淺,身上毛髮稀疏。條頸短,但係重可以有限度轉動頭部或點頭。前肢短、呈鰭狀,末端略圓而缺乏趾甲;胸鰭係幼儒艮主要嘅推進力來源,成年後就轉變為以尾鰭為主。 乳房 1對,乳頭位於前肢基部處。儒艮冇外耳殼,只睇得到小小嘅耳窿,眼亦好細。鼻窿位於吻部頂端,周圍有皮膜可以喺潛水時冚住鼻窿。寬而扁平嘅嘴位於厚重吻部嘅末端下方,嘴邊嘅短鬚係食嘢嘅重要工具。儒艮有2對門牙,上、下顎各有3對前臼齒同3對臼齒,但所有 牙齒 唔會同時存在,隨住年齡增長,佢哋會冇咗第1對門牙、所有前臼齒同埋第1對臼齒,剩低嘅兩對臼齒則會終生成長。雄性嘅第2對門牙喺12-15歲時會穿透上顎外露,但合埋口嗰時會被厚重嘅上脣冚住而睇唔到;雌性極少見到外露嘅門牙,但少數會留到30歲左右。
儒艮嘅 肺 好大,由胸部一直延伸至 腎臟 附近,由水平嘅橫隔膜將佢同其他內臟分隔。支氣管深入肺嘅大部分區域,細部分支少且大半由軟骨構成,目前重未清楚儒艮潛水時個肺係咪會同 鯨魚 一般有塌陷情形。同其他 海洋哺乳動物 比起來,佢哋嘅脂肪層厚度較薄,同時身體周邊似乎唔存在熱逆流交換系統(heat countercurrent exchange system,肢體末端嘅 動脈 同 靜脈 緊鄰以維持體溫唔散失嘅一種血管構造),噉可能同佢哋棲息於溫暖海域有關。 胃 嘅構造簡單, 大腸 好大條(有胃嘅兩倍咁重),推測係纖維素嘅主要消化場所,長度達25公尺以上,相當於 小腸 兩倍長度。
儒艮係海洋哺乳動物(有時會遊入淡水流域),主要分布喺西 太平洋 同 印度洋 海岸,特別係有豐富海草生長嘅地區。雖然佢哋被認為係喺淺海棲息,但有時會移動至較深嘅海域,約23公尺深。佢哋嘅分布範圍並唔連續,噉可能同棲息地嘅合適度或者人類活動有關。儒艮喺印度洋由非洲東岸開始,經 紅海 、 波斯灣 、 南非 、 馬達加斯加 往東至 阿拉伯海 與斯里蘭卡,其中大部分地區嘅數量都好少。喺太平洋地區包括 印尼 、 馬來西亞 、 巴布亞新畿內亞 等 東印度群島 ,往北達 台灣 同日本嘅 沖繩 ,往南就包括 澳洲 南部以外的鄰近海域。以前 香港 亦可能係儒艮嘅分布地。「傳說不再是傳說,美麗神話再現!」他說,昔日自己為了研究溫馴儒艮,還親自到日本呂宋島海域觀察2頭個體,但潛水許久最終也僅看到「分岔」尾鰭,未見真身全貌,如今宜蘭漁民捕撈活體,可說是極其罕見,加上影像充足相當珍貴,將會引起海洋學者重視,重新投入研究,相信也會受到日本高度關注,因為追蹤儒艮是日方重要研究方向。
宜蘭陳姓漁民25日一早前往粉鳥林定置漁網作業,在箱網內收網捕撈漁獲時,發現疑為一頭「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當下並不知情是易危物種,為延續牠的生命隨即野放,並全程紀錄回傳漁業觀察員,不料影像輾轉流出後,讓學界大為震驚,證實就是日本等國極其重視的珍稀「美人魚」捕獲定置漁場位置距離岸際僅約800公尺。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說,日治時期曾有過儒艮捕撈紀錄,1986年則是擱淺紀錄,遺體送往台灣博物館典藏,之後台灣本島及離島就都沒有相關紀錄,尤其這次是活體捕撈前所未聞。
中華鯨豚協會秘書長曾鉦琮說,據台灣大學動物博物館資料,台灣捕獲儒艮正式紀錄可追溯到1931年在屏東恆春,並被製成標本,近代史確實許久未有儒艮活體被捕撈紀錄,如今現蹤台灣海域,讓海洋學界相當驚喜,推測可能是生活在沖繩群島一帶的個體,隨著洋流、食物而來。
他說,儒艮是海洋哺乳類動物,海牛目儒艮科的草食性海生動物,外型與海牛很像,差異就在海牛擁有「球狀」尾鰭構造,儒艮則是魚類般的「分岔」尾鰭,因以海草為食,主要生活於淺海的海草床生態系,棲息於斯里蘭卡北部、東南亞及日本沖繩群島一帶,因物種稀有,台灣現有資料並不多。
儒艮游動緩慢、個性溫馴,成體一天需要的海草攝食量,大約為30至40公斤,除習慣單獨行動,也會組成小群體移動,因肉可食用、提煉成油,以及皮膚能製成皮革、骨頭用於雕刻,昔日不斷遭人類大量獵殺,導致族群數銳減,加上海洋環境受干擾、棲地減少及天災等影響,成為瀕危物種生物。宜蘭陳姓漁民25日清晨在宜蘭東澳粉鳥林定置漁網收網時,於箱網內意外發現1隻疑似印度太平洋儒艮,體長約3公尺、體重約500公斤,當下因不了解物種,為延續牠的生命隨即野放,但留有相關過程影像紀錄。
「美麗神話再現台灣!」中央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鄭明修告訴中央社記者,印度太平洋儒艮目前已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紅皮書列入「易危」物種,台灣更標註為「滅絕」。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宜蘭縣28日電)印度太平洋儒艮被視為傳說「美人魚」原型,1937年台灣有捕獲紀錄。時隔88年後,1隻儒艮在宜蘭外海現蹤、誤入定置漁網,漁民發現後已野放。
鄭明修指出,1937年北台灣漁民曾捕獲儒艮,之後被送至日本作為標本典藏,自此就未有捕撈紀錄。1986年曾有儒艮在小琉球擱淺,台灣本島及離島都沒有相關蹤跡,尤其這次的活體捕撈是前所未聞。
他表示,溫馴、游動緩慢的儒艮主要分布棲息在日本石垣島、東南亞、印度洋等淺海海域,是海洋哺乳類動物。成體1天需要的海草攝食量約40公斤,習慣單獨行動,也會組成親子小群體移動。這次再現台灣沿海,可能是迷途誤入漁民的漁網,相信也會受到日本關注,因為追蹤儒艮是日方重要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