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索瓦人

丹尼索瓦人(學名未定,暫時名稱為Homo sp. Altai或Homo sapien ssp. Denisova)是人屬內一個已經滅絕、經由古人類化石的DNA所發現的人種。可能在更新世晚期生活於亞洲大陸。科博館#化石#澎湖台灣科博館研究員攜手跨國團隊,透過古蛋白質序列分析技術確認多年前在澎湖水道發現的澎湖原人化石其實是來自古人類族群「丹尼索瓦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約生活於距今約38萬至5萬年前,與尼安德塔人為近親,兩者約在40萬年前從共同祖先分化。 張鈞翔表示,研究團隊從澎湖原人下 ...最新研究證實,台灣最古老人類化石「澎湖原人」是丹尼索瓦人。此外超過2成的菲律賓現代人,身上也有澎湖原人的基因,證實現代人類曾與丹尼索瓦人混血,使 ...假如智人曾跟尼安德塔人混血,那麼跟其他古代人種也發生過情慾交流,想來並不是多麼意外。然而目前唯一已知的丹尼索瓦人居住地,位於中亞北方的阿爾泰地區,跟他們混血過最明顯 ...最近,台灣與日本學者在《Science》發表的一項研究驚 動全球古人類學界:一塊出自澎湖水道的下顎骨化石, 經古蛋白質分析,竟屬於神祕的「丹尼索瓦人」。 這是 ...丹尼索瓦人是人屬內一個已經滅絕、經由古人類化石的DNA所發現的人種,可能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萬年)生活於亞洲大陸。這篇研究中,古人類的下頷骨「澎湖1號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活動範圍廣泛,與尼安德塔人關係密切,但遺骸發現極為稀少,目前全球僅有3處,包括西伯利亞、青藏高原,如今再添台灣一筆,凸顯 ...丹尼索瓦洞穴位於西伯利亞南方的阿爾泰金山(Altai)山麓,主要分為三個區域:主室(Main Chamber)、東室(East Chamber)與南室(South Chamber)。地層上,每個 ...在DNA定序的過程中,丹尼索瓦4號和丹尼索8號都得到低覆蓋率的基因體,而丹尼索瓦3號則產出了高覆蓋率的基因體。 [ 11 ] 2008年,丹尼索瓦人的化石 西伯利亞 南部 阿爾泰山 丹尼索瓦洞 的古遺址中發現。化石包括一塊 指骨 和一顆 牙齒 ,以及一些飾物。該化石為一名5到7歲的幼年女性,被稱為「X女」(Woman X) [ 3 ] 。2010年根據其指骨中提取的粒線體 DNA (mtDNA),通過 DNA測序 ,丹尼索瓦人做了首次鑑定 [ 10 ] 。2015年11月,科學期刊 PNAS 發佈了一顆新發現的牙齒以及它的DNA分析報告。 [ 11 ] 1980年代青藏高原的甘肅省 甘南藏族自治州 夏河縣 出土了古人類下頜骨化石,2019年5月被確認為距今16萬年的青藏高原丹尼索瓦人 [ 8 ] [ 9 ] 。 另外,發表在《 自然 》期刊上的一項研究發現 [ 6 ] , 藏人 和 夏爾巴人 的高海拔基因源自丹尼索瓦人。一個國際團隊測序了40名藏人和40名 漢人 的 EPAS1 基因,藏人和漢人的祖先在大約2,750年到5,500年前 分支 。他們發現,EPAS1的獨特片段在其他人類身上無法找到。他們隨後比較了已滅絕人類近親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的DNA序列,確認基因是源自丹尼索瓦人。 [ 7 ] 丹尼索瓦人 ( 學名 未定,暫時名稱為 Homo sp. Altai 或 Homo sapien ssp. Denisova )是 人屬 內一個已經 滅絕 、經由 古人類 化石 的 DNA 所發現的人種。可能在 更新世 晚期生活於 亞洲大陸 [ 1 ] [ 2 ] 。 丹尼索瓦人依靠雙腿行走,但身體構造與同屬人屬的 智人 和 尼安德塔人 有所不同 [ 3 ] ,與尼安德塔人是姐妹群關係(由同一祖先衍生的兩個分支) [ 1 ] 。 巴布亞紐幾內亞 的現代 美拉尼西亞人 中有約5%基因與丹尼索瓦人相同 [ 1 ] [ 4 ] ,可能是美拉尼西亞人的祖先在亞洲東南部與丹尼索瓦人相遇並通婚,然後美拉尼西亞人的祖先來到巴布亞紐幾內亞 [ 5 ] 。 到目前為止,在丹尼索瓦洞內所發現的化石,可以透過DNA辨認出3個丹尼索瓦人,分別命名為: 丹尼索瓦3號(Denisova 3) , 丹尼索瓦4號(Denisova 4) 以及 丹尼索瓦8號(Denisova 8) 。丹尼索瓦3號是位年輕女孩,丹尼索瓦4號及8號都是成年男性。 [ 11 ]東南亞在冰河時期由於海平面降低,使得大陸與部分島嶼相連,形成巽他陸棚(Sunda Shelf),陸路能通行的最東緣被稱作華勒斯線;而華勒斯線以東,都是獨立在東南亞大陸之外,要跨海才能抵達的島嶼。 人類遺傳學相關論文常以「美拉尼西亞人(Melanesians)」稱呼這些族群,不過「近大洋洲人」似乎更精確一點。總之,住在這區島上的原住民們歷史相當久遠,遺傳組成也十分複雜,他們中有些人配備著如今世上比例最高的丹尼索瓦 DNA,卻又不是全部人都有。 有好幾個方法能估計混血的比例(所以不同研究與方法算出的數據,不可以直接放在一起比較),在計算時一大問題是,要在智人基因組中尋找與智人很不一樣的古代混血相對簡單,難的是分辨這段序列源自於誰。一項同時考慮兩者的研究,計算後得到的結果是,每位近大洋洲人的丹尼索瓦 DNA 介於 1.9 到 3.4%,平均起來比來自尼安德塔的比例稍低一點[3]。 假如智人曾跟尼安德塔人混血,那麼跟其他古代人種也發生過情慾交流,想來並不是多麼意外。然而目前唯一已知的丹尼索瓦人居住地,位於中亞北方的阿爾泰地區,跟他們混血過最明顯的智人族群,卻是現在的大洋洲人,不但位在南方,還是在海的另一邊[1]。 要討論智人與古代人種間的混血,還是要從尼安德塔人開始。智人與尼安德塔人間有沒有發生過遺傳交流,爭議了非常之久,尼安德塔基因組在 2010 年被大部分復原以後,這個問題已經有了明確的答案:有。比較出乎意料的是,有混到血的不僅僅歐洲人,只要是非洲以外的族群,通通有份。 為人所知還沒幾年,資訊仍相當有限的丹尼索瓦人,最大特色就是「專業起爭議」,幾乎所有相關發現都帶來顛覆性的概念,混血這部分當然也不例外——台灣有翻轉教學,丹尼索瓦人專門翻轉人類演化學。 編按:在〈 丹尼索瓦人(上):尼安德塔人的神秘近親 〉中,考古學家從神秘的蘿莉小指頭的碎片中找到大量的 DNA,這才發現了丹尼索瓦人這個古代人種。而令人驚訝的是,因為遠古時期和我們的祖先智人有情慾交流,造成我們體內也有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究竟哪些現代人獲得了丹尼索瓦 DNA?把最近幾個新研究拼湊起來,可以得到更詳細的圖像[2]。非洲族群與丹尼索瓦人毫無接觸;丹尼索瓦人曾長期居住在中亞,不過看來遺傳上的影響沒有往西,但處在東方與南方的東亞、南亞族群,都有過一絲絲 DNA 交流的跡象;目前基因組中源自丹尼索瓦比例最高的如前所述,是部分大洋洲族群,這裡為求方便,先暫時稱他們為「近大洋洲人(Near Oceanian)」。 丹尼索瓦人對東亞與南亞族群的遺傳影響,是在 2012 年的高品質基因組發表後[4],後續研究知道的事情,在 2010 年的初版中,只看得出來他們與巴布亞人(Papuans)的祖先有過混血。 巴布亞人是誰?他們是新幾內亞島上,語言不屬於南島語系的原住民統稱。新幾內亞與澳洲,還有附近的俾斯麥群島和索羅門群島,合稱「近大洋洲(Near Oceania)」,這些原住民的祖先與其他智人族群,已經分家幾萬年之久。不過這個地區還住著一些很可能與南島語系的傳播有關,只能追溯到數千年前的族群。但不管資歷是幾萬年或幾千年,他們的祖先最早都是由近大洋洲西邊的島嶼,渡海而來[5]。 2011 年的研究,分析東亞與大洋洲多個族群各自配備多少丹尼索瓦 DNA,與比例最高的巴布亞人相較,澳洲原住民(Indigenous Australians)與巴布亞人差不多,其他幾個族群有高有低,但混血過的通通位於華勒斯線(Wallace Line)以東[6]。儘管本研究為重大突破,但受限於蛋白質序列中所發現的氨基酸變異(amino acid variation)數量比較少,丹尼索瓦人的鑑定僅基於兩個胺基酸變異(分別在AMBN與COL1A2基因),所以未來研究還需要進一步解析丹尼索瓦人是否在不同地區,族群間存有遺傳結構,或者是否存在親緣關係與丹尼索瓦人非常相近的其他人種的可能。 在形態上,澎湖1號展現出與其他丹尼索瓦化石一致的齒頷特徵,包括堅厚且低矮的下頷骨、大型臼齒與厚實的前臼齒牙根,以及第三大臼齒缺失的現象。這些特徵與高而纖細的尼安德塔人下頷骨形成鮮明對比,突顯出古人類不同支系在演化路徑上的分歧。 來自台灣(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張鈞翔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蔡政修副教授)、日本(東京大學海部陽介教授、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的蔦谷匠教授),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的Enrico Cappellini與Frido Welker教授)所組成的國際研究團隊,使用最新的古蛋白質體學方法,成功鑑定此下頷骨屬於一位丹尼索瓦人男性。 這篇研究〈來自更新世台灣的男性丹尼索瓦人下頷骨〉,顯示我們對丹尼索瓦人形態與地理分布理解的一大突破。丹尼索瓦人是人屬內一個已經滅絕、經由古人類化石的DNA所發現的人種,可能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約10萬年)生活於亞洲大陸。這篇研究中,古人類的下頷骨「澎湖1號」標本是在澎湖水道海床進行捕撈作業時發現的。澎湖水道位於澎湖群島與台灣本島之間,距離台灣西岸約50公里。 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於今日(4/11)發表一篇研究,確認一具數十多年前在台灣澎湖海溝打撈上岸的古人類下頷骨化石,屬於一名丹尼索瓦人男性。丹尼索瓦人是一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過去僅在西伯利亞南部與青藏高原確認發現丹尼索瓦人的直接分子證據。這篇新研究顯示,丹尼索瓦人可能具有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首次顯示他們可能曾生活在溫暖潮濕的地區,活動範圍或許比過去認為的西伯利亞、青藏高原等寒冷地區更為廣泛。研究結果幫助科學家瞭解更多丹尼索瓦人的形態特徵,過去被認為是其他物種的東亞化石可能會被重新評估是否屬於丹尼索瓦人。 這項研究在方法學上具有重大突破,因為先前從澎湖1號中提取古DNA的嘗試皆未成功,可能是受到熱帶環境導致DNA降解。然而,研究團隊改以蛋白質分析的方式,從51種蛋白中共回收超過4,200個胺基酸殘基,包含膠原蛋白與琺瑯質蛋白。特別的是,研究者辨識出兩個丹尼索瓦人特有的胺基酸變異(位於AMBN與COL1A2蛋白),為其丹尼索瓦人身分提供有力的分子證據,顯示古蛋白質體學在古DNA保存不良、如濕熱與溫帶地區的應用價值。 這項發現大幅拓展我們對丹尼索瓦人活動範圍的認知,延伸數千公里,呼應先前曾經有其他團隊做的基因研究指出,丹尼索瓦人曾廣泛分布於東亞與島嶼東南亞部分地區。在今天這篇Science期刊研究發表之前,唯一的分子證據僅來自西伯利亞的丹尼索瓦洞穴與青藏高原的夏河遺址。如今確認澎湖1號來自一個距今約距今約19-13萬或7-1萬年(更新世時期)低海拔、濕潤氣候區域的丹尼索瓦人,顛覆了過去科學家認為丹尼索瓦人主要適應寒冷或高海拔環境的假設,顯示丹尼索瓦人的生態適應性很高。 2025 年04月11日 國立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蔡政修 ( 研究共同作者 )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來自台灣海峽澎湖水道,漁民在進行底拖作業所撈起,年代距今約在19至13萬或7至1萬年,具有直立人特徵的台灣最古老人類化石。該研究由張鈞翔與海部陽介教授共同發表,2015年登上國際學術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當時尚未成功提取古DNA等遺傳訊息。 研究團隊也在澎湖原人的牙齒中也提取到「男性特有的Y型齒釉蛋白」,確定化石為男性個體。在形態上,澎湖原人所代表的丹尼索瓦人在牙齒與下顎骨比起尼安德塔人和智人更加粗壯,說明在人類(Homo)這個類群具有不同的演化方向。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約生活於距今約38萬至5萬年前,與尼安德塔人為近親,兩者約在40萬年前從共同祖先分化。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發布新聞稿,科博館研究員張鈞翔、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延續10年前展開的研究,攜手國際團隊透過「古蛋白質序列分析」。發現館藏澎湖原人化石原來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布至台灣。 (中央社記者趙麗妍台中11日電)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攜手國際團隊以「古蛋白質序列分析」,發現館藏澎湖原人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男性個體,證實古人類族群丹尼索瓦人曾分布至台灣,今天發表在國際期刊Science。 張鈞翔表示,研究團隊從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與牙齒中的51種「內源性蛋白」獲得4241條氨基酸序列,發現其中2個氨基酸殘基為丹尼索瓦人特有。根據蛋白質序列構建的系統發生樹(phylogenetic tree)顯示,澎湖原人與已知的丹尼索瓦人屬於同一類群。 在此之前,丹尼索瓦人化石僅在亞洲北部西伯利亞與西藏被發現,基因組研究曾推測丹尼索瓦人與智人的基因交流可能發生在東南亞,這項研究結果直接證實丹尼索瓦人曾分布至台灣。揭示亞洲古人類演化與遷徙歷程的複雜性。 2022年10月張鈞翔攜帶澎湖原人下顎骨化石,與海部陽介遠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人類遺傳實驗室尋求合作,揭開關於丹尼索瓦人演化分布的一大謎團。這項發現也與現代人類DNA研究結果一致, 顯示丹尼索瓦人曾與現代人類混血,其基因因此流傳至東南亞島嶼及其他地區。 丹尼索瓦人是現代人類的近親,可在亞洲人、美拉尼西亞人、澳洲原住民身上找到他們的基因痕跡,超過2成的菲律賓現代人身上也有其基因。 約20年前漁民在澎湖水道進行作業時,打撈出一塊人類的下顎骨化石,被鑑定為距金 約至少5萬年的 「澎湖原人」,是台灣迄今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但一直無法確認人種,直到近期研究人員才確定澎湖原人為「丹尼索瓦人」,該研究也刊登在 最新一期的國際期刊《科學》 。 不過由於過去發現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多為碎片,科學家仍難以知曉其樣貌,只能透過目前最完整的澎湖原人, 知道他們擁有突出的下顎骨與巨大的牙齒。 目前尚不清楚丹尼索瓦人是否曾向西移動到西伯利亞的阿爾泰山脈以外,或向南進入印度次大陸,卡佩里尼表示若未來能在其他地區發現更多遺骸,將有助於進一步了解。美國總統川普掀起全球關稅風暴,然而最新消息傳出,美國海關及邊境保護局(CBP)於美國時間11日晚間釋出最新公告,疑似將對蘋果供應鏈、筆電、手機、平板等消費型電子產品適用對等關稅排除措施,引發網友熱烈討論。 (中央社記者侯姿瑩華盛頓11日專電)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今早表示,美國今天將和台灣、以色列討論關稅議題。白宮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Leavitt)隨後也說,葛里爾證實,超過15國已提出關稅協議提案。 台北市政府表示,今鋒面接近,下午至傍晚可能有大雨及強陣風,且日夜溫差大,傍晚可能受颮線系統影響,平地最大陣風可能達7級,短延時強降雨的機率高。北市府目前已要求各局處做好整備工作,提醒民眾做好防強風降雨措施,建議外出攜帶雨具和外套。 (中央社記者戴雅真大阪12日專電)日本JR京都車站今天上午發現可疑物品,消防與警方緊急出動,車站一度封鎖。經確認,可疑物品其實是外國製的點心,沒有爆炸風險,狀況已解除。 因應節能減碳與空污防治政策,台中市環保局公布「2025年電動機車汰舊及新購補助方案」,不僅延續過去補助規模,更擴大適用對象與補助條件。除一般市民可申請外,2015年(104年)以前曾領取補助的市民也開放重新申請一次,最高補助金額可達新台幣4萬2300元。 [NOWnews今日新聞]藍綠發動大罷免戰,綠委罷免案新增黃捷、許智傑兩案,藍營發動罷免綠委目前共14案,其中最有機會罷免成功的是綠委吳思瑤與吳沛憶兩案。中廣前董事長趙少康說,國際局勢動盪,美國高關稅... 這項研究不僅在國際期刊《Science》正式發表,更將於5月22日起在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第一微型特展室」舉辦《丹尼索瓦人到臺灣》特展,屆時「澎湖1號」下顎骨也將正式亮相,開啟大眾對人類起源的新認識。 丹尼索瓦人是已滅絕的古人類族群,活動範圍廣泛,與尼安德塔人關係密切,但遺骸發現極為稀少,目前全球僅有3處,包括西伯利亞、青藏高原,如今再添台灣一筆,凸顯東亞地區在遠古人類演化史上的重要性。 根據日媒報導,這具古老的化石來自多年前,一位漁民在台灣海峽澎湖水道進行底拖作業時意外撈獲。這塊罕見的下顎骨最初流入市面骨董店,後由一位台灣民眾買下並於2008年捐贈給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團隊將其命名為「澎湖1號」。 一塊從台灣澎湖海域撈起的神祕化石,竟改寫了人類史!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研究員張鈞翔與 日本東京大學 研究團隊攜手合作,成功透過蛋白質序列分析,證實這塊化石屬於一名距今約19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男性,讓台灣成為全球第3處發現丹尼索瓦人遺骸的地點。這項突破性研究於今(11日)登上國際頂尖科學期刊《Science》,震撼學界。 最初學者曾誤以為這是某種大型猿類的骨頭,但經東京大學教授海部陽介與張鈞翔等人深入研究,運用古蛋白質分析技術比對胺基酸序列,發現其中有兩處明顯變異,確認為丹尼索瓦人男性遺骸。這項分析技術尤其適用於難以從化石中提取DNA的地區,突破了傳統考古學的限制。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履行競選承諾,強力驅逐非法移民。根據兩名知情人士透露,川普政府近日將超過6000名仍然在世的移民註記為「已歿」、撤銷他們的社會安全碼,實質上剝奪他們工作與申請福利的資格,要迫使這些移民離開美國。